返回

通威40年系列傳播之40個瞬間③
西南首家漁用配合飼料廠見證創變力量

2022年05月27日 來源:通威 作者:劉奕鋒


▲ 1986年3月10日,通威前身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順利開業

誰和農民搶飯碗,誰就沒有飯碗;農民飯碗裡添油加肉,誰就有飯碗

——劉漢元主席

40個瞬間

跟随這張老照片,我們把時光倒回1986年。

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,中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,改革開放繼續深入推進,原本就有一定基礎的社隊作坊式生産單位,以“鄉鎮企業”之名在農村大地上普遍興起。

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,“不管黑貓白貓,抓住耗子就是好貓”。隻要能發展生産力,無論是國營,還是集體、私營,都允許試。

南風西漸,在四川眉山永壽鎮,一場變革也正醞釀着。

随着創下四川養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産紀錄,1986年,劉漢元主席的養魚技術被國家科委列入“星火計劃”,正式向全國推廣。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,這項技術激發了千千萬萬農戶的養魚熱情。養殖規模擴大了,養殖季一到,飼料立即供不應求。

劉漢元主席敏銳地發現必須立即擴大生産規模,建設正規的飼料廠,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速發展。而飼料生産需要研究複雜的營養配比,彼時,在衆多養殖戶眼裡,也隻有既懂技術又懂養殖的劉漢元主席才做得了。

▲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開業當天

年僅22歲的劉漢元主席開始自己辦工廠。當時貸款已不再困難,劉老太爺出面與永壽鎮永壽村達成協議,租賃了八分土地建廠,劉漢元主席設計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,從土建放線、人字梁結構、圈梁挑梁到用多粗多大的鋼筋、用什麼水泥,再到電線安裝、機器配電,全是自己設計确定,而且是邊學邊建。

兵貴神速,工廠當月開始修建,次月就投入生産。1986年3月10日,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順利開業了。這是西南地區第一家集約化魚飼料廠,劉老太爺當廠長,設備除了原有的,又增添了一台每小時産500公斤的SLY—17型飼料機。飼料品牌定名為“科力”,喻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”之意。

不是做泯然于衆人的養魚大戶,而是轉型進入另外一條道路——魚飼料的大規模生産和銷售,這是真正具有技術含量而農民又無法做到的事,也是不與“農民搶飯碗”。

對此,劉漢元主席提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“飯碗理論”:農民能夠直接做的,原則上我們不做,他們做不好的,無論技術、配套服務、品牌打造等,由我們來做。用這種原則去服務和激勵用戶,農民聽了開心,我們也明确了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。

各做各事,各有優勢,彼此服務,這種差異化競争和“共生共存”的基本生态,從此也成為通威40年穩健發展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
多年後的今天,面對同樣的選擇問題和不同的聲音,劉漢元主席依然用了一個樸素的比喻:總是覺得别人家的飯好吃,走到别人家去吃他的飯,結果回家發現自己的鍋竈都被端了,因為别人也是這麼想的。你為什麼不看住自己的鍋,然後把自己的飯做得又香又有競争力呢?所以在行業發展中,通威一直強調錯位競争、協同發展,不做重複工作,而是堅持專業化、差異化,提倡分工與協作。

在當年,這份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誠意,大家自然感覺得到。飼料廠開業當天,鄉親們穿戴一新,齊刷刷地聚集到廠門口,敲鑼打鼓放鞭炮,就像過年。22歲的劉漢元主席忙裡忙外,這一天,他是老鄉們眼中的“英雄”。

▲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生産車間

廠房自己設計,機器設備也自己安裝調試。少年時期對電子技術的癡迷,無形之間成了解決問題的工具。那時沒電話,也裝不起電話,廠裡有事怎麼辦?劉漢元主席找來零件,自己搗鼓着裝了兩部對講機,分别放在廠裡和家裡,兩邊屋頂用長竹竿支幾圈鐵絲做成天線。廠裡一有問題,值班人員就用對講機喊。劉漢元主席一聽到,答一聲“馬上來!”不管是半夜還是淩晨,起床騎上摩托車就往廠裡跑,馬上把機器修好。

這時他又成了一個機械工程人員,必須這樣來回不停地奔波,市場供不應求,機器24小時不能停!劉漢元主席記得自己騎壞過三輛摩托車,行程8萬多公裡,跑市場,跑客戶,跑原料。

自助者天助之。1986年,“科力”牌飼料一入市,就供不應求。中央部委和省市領導紛紛光臨,成為無可争議的活廣告;遠近養魚戶蜂擁而至,鎮上常常車水馬龍阻塞交通;前來拖飼料的有貨車、拖拉機、自行車、闆車,甚至有肩挑背扛,排隊排到了廠門外很遠的地方,還有人竟然排了7天7夜的隊……

飼料廠開業當年,生産了620噸飼料,遠超眉山全縣養魚所需的483噸。随後,在穩定現金流的保障下,飼料廠産能不斷擴大,1991年達到5600噸。

回望通威40年的發展曆程,1986年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這一年,通威的小船揚起了風帆,開始了走向市場經濟的首航。而在時代洪流中,劉漢元主席敏銳地洞察市場,将自己與養殖戶區隔定位,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創新性變革,推動中國現代水産飼料業開始形成。

▲早期養魚戶排隊購買“科力”牌飼料

歲月不居,時節如流。如今,飼料老廠原址還在,迎來了一代代通威人參觀和聆聽當年的故事。這座完全由劉漢元主席自行設計、自行施工、自行安裝建起的飼料廠,見證了通威的第一次轉型開拓。

回憶起當年的建廠經曆,劉漢元主席曾感慨道:“沒有不會做的事,隻有不肯學的事,如果生活逼着你不得不學,等你幹過來,你也就變成了内行!”

正因為如此,劉漢元主席要求員工特别是幹部必須“勇于開拓,勇于創新,敢想敢作敢為”,并強調,沒有什麼問題不能想,沒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框架下,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不能突破,一切有利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措施、辦法、主意,都是我們可以想并且應該想的。

40年來,這種精神代代傳承,成為了通威人的性格底色,引領着我們,一路向前,永不止步。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