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通威40年系列傳播之40個 瞬間①
曆史從一條小河掀開嶄新篇章

2022年05月17日 作者:鐘繼輝

開欄語

時光悠悠,風華赓續。一張照片,承載厚重的情感;一個曆史片段,時至今日仍讓人心潮澎湃。從重大曆史事件的珍貴瞬間,到拼搏歲月的點滴碎片,四十年的砥砺前行,造就了如今通威的滄桑巨變。迎來通威40年華誕,當我們回眸曆史瞬間,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如同親曆者,将通威40年筚路藍縷的發展曆程重新叙述,生動講述通威那“看似尋常最奇崛”的興業曆程。

為隆重獻禮通威40年華誕,從今日起,集團傳播平台正式推出“緻敬40年”系列傳播之《通威40年·瞬間》,每期選取具有意義的曆史照片,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激情歲月、溫暖情懷。用影像串聯起四十個春秋,共同見證通威四十年滄桑巨變,共同緻敬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。

▲ 1984年10月25日,眉山縣水電局和科委聯合對網箱養魚進行驗收

你要仰望星空,知道方向在哪裡,夢想在哪裡,理想在哪裡。知道了方向,腳踏實地地往前。

——劉漢元主席

通威40年·瞬間

跟随這張老照片,回到1984年。

那年10月25日,不到20歲的劉漢元主席體驗到生平第一次萬衆矚目的感覺。七個月前,他将大約3800尾魚苗投入到一隻廢棄鋼管組成的網箱中,開始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試驗,現在到了成果驗收的階段。

網箱養魚驗收現場

當天,省計經委、省水電廳等政府部門領導,以及《四川日報》等媒體記者都參加了試驗驗收。在頂部面積64平方米的網箱裡,共捕撈出2781斤魚,平均每平方米水體淨産魚37.87斤,折合畝産達到2.53萬斤。當時全四川最高産量一畝不到2萬斤,劉漢元主席發明的“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”技術,一舉創造了四川養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産紀錄,翻開了四川乃至中國養魚史的新篇章。

當年的驗收現場,充滿了太多的未知

驗收小組認為,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具有不占用耕地,不與農用灌溉争水,不需開支水費等優點;用這種方式養鯉還具有養殖周期短、産量高、成魚品質好,商品集中、經濟效益高、飼養管理方便等特點;這種網箱結構簡單,安全可靠,投資比較省,适宜有條件的單位、集體和個人,特别是養魚專業戶養殖和推廣,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。随後,《四川日報》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這項發明,并配以短評《渠道網箱高密度流水養魚費省效宏》。報道高度評價這一創造的科學性與實用性,短評指出,“逐步推廣這種新的養殖方式,實現集約化經營,對加速發展我省漁業生産具有重大意義。”

從網箱中捕撈,并計量成魚

當年收獲的魚,按當時市場價計算,淨利潤1930元。這種全新的養殖方式開始迅速傳開。1984年底,劉漢元主席被眉山縣授予“科學養魚能手”稱号;1985年初,眉山縣就有80多戶農民主動要求建箱養魚;1986年,“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”技術被國家科委列入“星火計劃”項目,正式向全國推廣。1987年10月,農業部在眉山召開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科技成果鑒定會,到會專家一緻确認這一養殖方式的采用,在國内國外未見報道,屬于世界首例。當時,不少農戶養魚的飼料由劉漢元主席家的小作坊提供。人們相信用劉家配比的飼料,魚長得快,收益好,這為劉漢元主席轉型飼料生産奠定了基礎。

劉漢元主席進行養魚試驗的網箱

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。

上世紀80年代初,逐步深化的改革開放深刻影響着中國,“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”的口号深入人心,經濟複蘇使得人們購買力迅速提升。劉漢元主席清楚記得,在四川,那年春節期間,成都市場上豬肉9毛9分錢一斤,鯉魚卻賣到了12~13塊一斤,可見人們對魚的消費緊俏到何種地步。 

不同的發展時期,有着不同的社會發展需求。而通威的每次選擇,都是當時社會最需要的。

時至今日,劉漢元主席回憶這段經曆:“起初我們從做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開始。當時我們認為,在農民、農村、農業協作上,需要工業化的推動。通威希望和農民協同發展,助力中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漸過渡。”

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。

多年以後,每當媒體提及這段創業史,談到這一階段的發展,劉漢元主席仍是一臉感慨:“就通威而言,最考驗我們的是創業第一年,試驗方案拿出來以後,征求了很多專家的意見,相當一部分是表示擔心,說你别把自己套進去了,甚至說,河溝裡搞網箱養魚,那不是妄想吃湯圓嗎?當時心裡确實非常複雜,這是第一個過程;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試驗過程中,魚種投放下去不久,暴發了一場疾病,在當時是很難控制的。我翻完了所有的獸醫學、藥理學,包括人藥、獸藥、魚藥等等,凡是我們能夠找到的資料,都用來分析研究然後借用相應藥物來進行控制,這個時候心中是完全沒底,而且完全有可能堅持不住,全軍覆沒。" 

那是怎樣的一段歲月?

劉漢元主席白天在水電局上班,晚上回家焊接網箱,半個多月後,一隻頂部面積近64平方米的金屬網箱被固定在了蟆頤堰中。1984年3月,春暖花開,魚兒生長的季節到了,劉漢元主席跑遍四川,東拼西湊買到第一批185公斤鯉魚苗投放到了網箱中,試驗正式開始。

1986年,在試驗小試、中試過程中,20歲出頭的劉漢元主席一邊養魚一邊艱辛地探索:魚吃什麼才長得快呢?

每天迎着朝霞出門,直到晚霞紅遍,才依依不舍回家。接着,在昏暗的燈光下,利用自己的知識繼續仔細研究。最初的每一個進展,劉漢元主席即快速投入試驗,全家上陣,用一台老式的絞肉機,嚴格按照"當初"的營養配比,做成了最早的通威顆粒飼料。

趁着改革開放的東風,在中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渡的關鍵節點,劉漢元主席就此起步,用奮鬥揚起了創業的風帆。

總結突破困局之道,劉漢元主席概括為四個字:锲而不舍。

在劉漢元主席看來,企業家必須具備锲而不舍的精神,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,能夠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件事情,并長期保持對這件事情的激情,這就是一個企業或者企業家成功的基本保證。


X